因為對疫情與美國行的不確定感到焦慮,我時常陷入某種困惑與自我懷疑,特別是忙到一個段落突然閒下來的時候。但用種種忙碌塞滿生活不是我一貫的風格,所以我決定用自己的方式來和緩那些不安與情緒。

  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就讀書吧。一開始我是這麼想的,也在Hyread的圖書館裡找了幾本感覺主題類似的書,結果一翻發現喔不那簡直是我爺爺輩的留洋way,根本不是我能參考的那種。後來這件事懸而未決,直到某次在誠品看到了這本書:文藝少女的矽谷進擊:育兒、寫小說、當工程師,我全都要!

  嗯很好。雖然我沒有很想要育兒跟當工程師,更不覺得在美國寫小說可以養活自己,但這本書確實引起了我的興趣,也就默默記下了這件事。在某次Kobo例行的週末促銷折扣時我沒有太多考慮就放進了購物車,打算趁著每晚睡前吹頭髮的時候詳讀。

  先說結論的話,坦白說就我的眼光看來作者算不上文藝少女(?),至少要選擇一個標籤給貼上去的話,我不會選這個詞條。在這裡當然不是要diss人家的意思,而是整本書和我原先預期的方向不大相同,那個最讓人感興趣的留美起始點被略過了,而她的背景一般人根本很難複製,相較之下我對她先生(台大畢業後才出國)的心路歷程可能更好奇一些。

  畢竟從小在波多黎各出生的台灣人想必很少(作者文中都寫她家是僅此一戶的台灣人了),在波多黎各唸到小學再返台、在台大唸到土木碩畢後在美國唸了小說寫作碩士,後來在特斯拉當技術寫作員,最後自學程式語言轉軟體工程師。這個履歷攤開來可以說是年紀越小越難,光是波多黎各這個名詞,或許大部份的人都是從桌遊裡認識的。

  有童年海歸經驗的人不少,有在台大一路純血學碩的也不少,會去美國念寫作碩士的大概比較少啦,進特斯拉這類大公司的不會太少,自學轉軟體倒是真的相對比較常見一些,雖然通常還是硬體轉軟體的比較多,跨領域相對少。然而要大全餐一口氣全包了我想那機率怕是奇低,而這中間考驗的不僅是智商(畢竟聰明是個門檻,基本的跨不過去大概很多都沒得談),對語言程度的要求想必更高。能夠順利在美國發展、唸的還是類似英文系的碩士,那先天條件可不一般,光是聽讀原文書籍上就比別人佔了不少上風,何況軟體程式基本都以英文作架構。看到一半的時候覺得有點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我相信作者是個優秀的人才,而且也很努力,畢竟她行文中再三強調了,但憑良心講,除了讓人覺得勵志感滿滿外沒什麼參考價值。

  或許是打開的方式錯誤,但我原本預期看到的是作者著墨在前往美國的原因、取得夢想與工作間的平衡與書寫美國生活現實面或文化衝擊面之類。實際閱讀後發現作者更強調的是媽媽的身份,強調了自己為母則強,不因自身的身份侷限發展等等。確實,在擔任母職的同時可以自學程式語言並找到相關工作這點很值得優越,但那書名《文藝少女的矽谷進擊:育兒、寫小說、當工程師,我全都要!》直接改成文藝媽媽是否更適切?而且,整本書讀完除了提到她念寫作碩士的心境,實際上根本沒有寫小說啊。或者直接挪用第四章的標題〈我是一位太太、一位媽媽,一位工程師〉都更為切題。

  可能當初選擇這樣的書名是為了觸及更多文科讀者、表達並非要純粹的理工人才能走上軟體工程師的路,在軟體圈的頂點矽谷站上一席之地,那麼這麼做的確很成功。但作者其實是土木工程師出身,本來就是妥妥的理工人,小說創作碩士甚至可以說是她人生的一小段彎路(當然,這也對她後來的人生有所助益沒有什麼是白費的),那就和一開始看到書名預期的內文有頗大差距,說不失望是騙人的。或許我更想看的是在她做出種種決定的起始關鍵,像是作品前傳類的描述,關於為什麼出國,以致於一路影響到後來的各種決策。

  雖然沒能從她的經驗中複製些什麼,我讀著卻突然想起強者我同學:她去美國後也轉職軟體工程師,一樣是台大畢業的。在那之前妥妥地在金融業領著高薪,怎麼會想跨領域至今我仍訝異;也曾和優秀的共同友人聊起,還開玩笑說這年頭去美國怎麼好像只能轉軟體才能混口飯吃,台積電RD轉調去美國都沒有優勢,好像出國只剩下一條窄窄的門,羊腸小徑上寫的是CS engineer。

  跨出舒適圈果然並不容易。

給我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