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我今年最喜歡的一本書。
很久沒有看一本書看到捨不得它結束,而這個症頭以前多半發生在讀推理小說時,因此這絕對是極罕見的情況,讓我想把它翔實記錄下來。
我不會說自己是一個多節儉的人,但也並不奢侈。因為從小家裡環境不錯,生活上不論吃穿用度都在一定水準之上;所以若你問我,我會說我喜歡用好東西,但我並不追求擁有很多東西。
雖然這麼說,但已經擁有很多了。畢竟時間累積下來也很可觀,而以我愛惜使用的程度它們往往能狀態良好的陪我很久很久。
作者凱特是加拿大人,一個在家工作的財經相關總編輯。因為某些原因開始實行她的不消費計畫,在這之前她曾有酗酒和負債的問題,這讓她的故事看起來非常人性化。對陌生人全盤托出自己的醜陋面還蠻需要勇氣的,尤其是網路上全然未知的陌生人,有時候別說是跟朋友談論,就算只是自省,面對那些不甚讓人愉快的比較負面的自己,都是一個難以跨越的檻。但當然,面對它會是解決它的開始,就像我買下這本書,翻開它,或許潛意識也在尋求某種改變。
大多數英語系作者的著作讀來都會有種生活上的隔閡感,這一項被我歸類為文化差異,畢竟不同國家、文化的社會氛圍各有不同,但仍有其可以借鑑的地方。不過這本書和我一開始預期的略有落差,除了作者寫到曾沈迷酗酒開party甚至嗑藥那段稍微出戲、畢竟離我們生活太遠,其他地方倒沒什麼顯著差異,看來在面對消費主義的社會我們所遇見的情況大抵雷同。尤其是她寫到黑色星期五時手滑在某購物網站購買電子書閱讀器時,看了忍不住會心一笑,嗯這是在講Amazon的黑五特價Kindle吧?我也曾在西雅圖旅行時因為特價購入新款paperwhite,雖然我大多數的書都不在Amazon買的,完全是衝動購物。
而在閱讀凱特書寫的文字時,最打動我的是她提及那些不那麼適合她的消費:除了真實的自己,她心中有另一個「理想的自己」。她買那些物品是為了想成為更好的人、認為那是「更好的自己」所需要並會使用的,像是透過購物選擇了理想的生活形態,好像擁有它們自己也能變得更好。很神奇的是我居然有點理解這種心情,想起那些買了卻遲遲未使用的器物、永遠看不完卻持續購入的書籍,還有價格昂貴卻始終收在盒裡的名牌珠寶,我都懷疑自己是否僅僅只是想擁有它。
就像凱特說的,「我希望自己能讀這些書、穿那些衣服、做那些想像中的事情,因此變成理想中的自己,只要家裡放著這些東西,我就有機會成為更好的人。我想著,有一天就會去做的,有一天就會成為那個人——好吧,這次我終於發現,那『一天』永遠不會來。」這段話讓我重新省視了自己,如果擁有這麼多的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為了某種期望,那麼我想我有兩種選擇:果斷捨棄它,或者真的把那些東西拿來使用,現在就用。做了這個覺悟的我感覺神清氣爽,或許這才是邁向理想的自己更好的方式。
不被物質綁架的生活更自由吧,所以我決定也來列自己的年度消費限制規則。在此之前先和週年慶跟黑五特賣說再見,也把購物網站的eDM取消訂閱。這真的是個好方法,臨時起意的消費往往都是看到了特價優惠而生,有時候為了湊免運也會購入額外的品項,或者不必要的囤貨。畢竟作者都說了,實際上用到的東西比想像中少,一個成年女性一年內只會用掉四條牙膏、兩瓶洗髮精,那藥妝店買一送一的牙膏組可不能多買,週年慶若是買到Sabon金卡會員門檻恐怕還會囤到過期呢。用完再買雖然有點反直覺,但就如書中所言,只有在真正缺乏時,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需要。
所以我下了決心,現在開始我要重新整頓自己的生活,去蕪存菁只留下真正重要的物事。
成為更好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