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甫出版時曾引起廣泛討論與迴響,一時之間各種斜槓青年、斜槓人生以及slash等關鍵字開始流行,關於這個詞彙的定義也眾說紛紜沒有固定標準。
我很早就買了這本書,卻一直斷斷續續到最近才讀完。
先說結論:對於有志成為「斜槓青年」的讀者來講,作者的經歷和她的成功都有點難以參考、複製。看到了後期甚至讓我不禁懷疑:呃她出書其實是來炫耀的吧?畢竟整本書看下來我最大的印象就是她的英文很好、她出國留學唸MBA、她年紀輕輕就創業、她其中一項工作是健身房教練、她的興趣其二是打網球跟冥想。也許是我想得太多或者期望太高,雖說拿自身的例子來說明舉例有其必要,但看下去難免覺得她也花太多篇幅描述自己,反而讓人難以共鳴。
書中也用了大量篇幅來闡述她認為的未來社會變遷:一般的企業會逐漸轉型、變化為聯盟體系;在職涯發展上多元規劃、橫向發展有其必要。感覺得到作者的企圖心,藉由此類論述強化必須要發展多項專長、取回人生主導權的核心理念。然而其中亦摻雜了許多近似於信心喊話的內容,強調理想生活、簡單生活以及不評價別人的生活、追求內心和諧等等。這部份上看起來更接近勵志書籍,其實看下來難免覺得過於理想化、口號化,在社會改變的脈動中,我們身處其中、適應改變、做出相應的應對,本來就是避免被社會所淘汰必經之路。發展多元化專長也是其中讓自己保持競爭力的辦法,然而要過上不同的人生、不走傳統的工作形式,本來就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決心。畢竟在職涯的分岔路口,斜槓出去以後很可能沒有回頭路,靠接案、創業等非典型工作為生的人,要再回到朝九晚五辦公室生活是很困難的。然而以她舉例的紐約斜槓青年,那種足以身兼工程師與戲劇導演的案例,在台灣的社會中不太可行,若有此類人才,往往會將其中一項稱為副業、而不會認為自己是所謂斜槓。
此外她舉了很多神人我朋友的例子。然而平心而論,不管是她或她的朋友,其實都離我們的生活很遠。先不論中國大陸一胎化下每個孩子都是傾家族全力支持的基礎差異,整體社會氛圍對菁英教育的執念也有所不同。也許在她的背景下,斜槓青年是優秀份子基於不想成為社會上小螺絲釘、想追求自我的某種近似反抗的選擇;然而在台灣成為斜槓青年的不必然都是菁英,更甚者也許是環境所逼不得不為的被迫斜槓。畢竟社會整體低薪,反正都賺得不多,不如作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在根本上就有著巨大的不同。換個角度說,家裡能夠栽培你一路往上念、出國留學拿獎學金的,基本家境不會太差,甚至可能極好。有錢人家的小孩本來就擁有比較多的資源、也可能學了比較多的才藝,今天即便出去上班也可能找得到比較好的工作,做什麼都更容易成功。站在這樣的高度宣揚追求自我、掌握人生與快樂,距離一般人有點太遠了,倒像是唱高調。
不過書中也是有一些值得參考的觀點。
像是不堅持。她提及整體社會崇尚堅持,若容易放棄則往往成為譴責的對象。然而這個觀點是可以被挑戰的,若在錯誤的方向上堅持,只會使自己越錯越深,因此「試錯」有其必要性。先做了嘗試,確認是否可行?若可以,就繼續;若不行,那麼重新調整再來。這個觀點很有意思,也能提供給讀者一個思考:在目前的人生中你嘗試過幾次?也許失敗了,那也無妨,重新找到對的方向就可以了。
倖存者偏差也是一項重點,她建議讀者少看少聽成功者的故事、拒絕成功學。因為成功往往難以複製,反而使人更急功近利。這個立論我贊同,然而就這個角度來看,她的故事也是所謂成功者的故事吧?確實難以模仿複製。說起來有點前後矛盾呢,這點在看她寫的一萬小時定律與刻意練習兩個篇章時也有類似感受,在《刻意練習》一書中寫得更為詳盡,有興趣的話可以作為延伸閱讀。
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一千個鐵粉理論。強調了閱讀、思考與寫作,專注於內容而非推廣,用更好的品質換取口碑,贏得支持你的鐵粉。那才是支持斜槓青年、獨立創業者走向經濟獨立的辦法。
哎,我也好想要有鐵粉喔。
其實聽了一陣子別人談論斜槓青年,都有聽沒有很懂,也很懶得買書回來看XD
不過妳的一段話,倒是稍微解開一些疑惑:「在台灣成為斜槓青年的不必然都是菁英,更甚者也許是環境所逼不得不為的被迫斜槓。」
感覺上理想的斜槓應該是有多重身份、身份其一或其二就足夠支撐生活所需,剩下的都是自我實現。
但目前所見似乎都是多重身份加起來勉強足以餬口,少了其中一項或許生活就有點危險了,自我實現說起來是太遙遠的夢啊。
這麼想來也是挺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