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聚餐的時候常常被問起牙套的事。
身邊牙齒比較亂、有暴牙的朋友幾乎都在小時候就做了傳統矯正,會拖到成年以後才打算開始做的,通常都是像我這種牙齒情況還可以、只是求好心切想更整齊美觀。也許正是因為如此,才會更傾向於做隱形矯正,對外觀比較沒有影響、不用頂著大鋼牙。
然而如果你問我,重新來過的話、或許我不會選擇做矯正。
因為真的很辛苦。即使一開始做好了萬全的心理準備,還是有可能到半途很想放棄。畢竟牙齒是自己的,矯正醫生當然也會鼓勵你做矯正,但可能遇到的狀況也許比醫生告訴你的要多。在砸了一大筆金錢的情況下(隱形矯正基本上都是20萬起跳,大概是傳統矯正的兩倍),當然要好好思考審慎評估。
首先是生活上的重大改變。透明牙套是建議每天戴足20小時,因此醫生會提醒除了吃飯時間外都要配戴,吃飯時才拿下來。乍聽之下很簡單,但實際操作上會有一定難度。如果是喜歡喝飲料的、開車吃涼糖的、常參加聚餐喜酒的、或者上班常備小零食的,很容易感覺到這是個巨大的挑戰。要反覆一直拆牙套、飲食、刷牙、再裝牙套,如果固定在辦公室或學校、家裡還好,在外面得一直找能刷牙的地方就很麻煩了。尤其是出國旅行期間,找餐廳的時候往往得以有洗手間可刷牙為標準,在點與點之間要移動前也得想辦法先戴上牙套,可能也會造成同行旅伴困擾。有時候吃飯吃得久一點,再戴上去的時候都覺得緊繃,也可能會因為這樣戴不夠時間。反觀傳統牙套,要吃東西的時候隨時都能吃,當然也得刷牙,但少了反覆拆卸裝上的步驟就簡便得多。說起來透明牙套比較適合只吃三餐別的都不碰的自律者,而且什麼裝上牙套會變瘦絕對是都市傳說!因為拆拆裝裝很麻煩,反而容易一拆下牙套就想辦法吃,一點都不可能變瘦好嗎。(搞不好還會因為暴飲暴食胖哩。)
再來就是戴透明牙套其實也是蠻痛的,而且療程上通常比較久,以傳統牙套平均療程一年來看、透明牙套平均會拉到兩年以上。比較嚴重的案例似乎透明牙套的效果不會太好,還是得走傳統矯正比較適合。而傳統矯正剛拉線的時候不太能吃正常食物、只能吃流質,(多半是這時候變瘦的吧?)在隱形矯正上往往醫生會告訴你都可以吃喔飲食不受限制。然而真的是這樣嗎?在矯正的過程牙齒會搖晃移動,是鬆動的狀態,在咬東西上除了心裡感覺可怕(好像牙齒要掉下來了!),實際上也真的比較難施力咬東西。在每個步驟的前期,剛換新的系列牙套時,我的飲食也只比流質好一點。肉類有筋的不用想了、牛腩類也有點費力、啃雞腿那種事不太可能,導致我吃肉醬的頻率大幅增加,因為普通的肉真的有點吃力。不過最可怕的還是金針菇,咬下去卡住的時候真的是齜牙裂嘴的拉扯。
另外比較偏向後遺症的則是牙齒容易狀況不好。蛀牙機率增加、齒質可能受影響,牙根吸收更不用說了,黑三角都有可能。
蛀牙的話戴傳統牙套也有聽說,通常是因為矯正器導致清潔困難所致,一開始我也有考量到這點,不過實際上隱形矯正也會。比起矯正前,明明已經很常刷牙、也有用牙線了,照說清潔的頻率提升,為什麼蛀牙會增加?平常我們的口腔分泌唾液,也有再次清潔牙齒的效果,還能幫助牙齒再礦化。但在戴透明牙套的時候,牙齒處於一種被包覆的狀態,唾液是不太能碰觸牙齒表面的。少了這一層,牙齒對蛀牙的防禦力就變低了。再來牙齒間距離拉開,可能更容易卡污垢、菜渣,若沒有好好清理當然容易蛀牙。加上在矯正過程中可能難免會將牙齒磨小來爭取排列空間,磨過的牙齒會比較敏感不說,破壞了最外圍的琺瑯質也會容易蛀牙。本來牙齒矯正除了美觀外還有很大的原因是為了牙齒健康、排列更整齊就不容易蛀牙(清潔上較無死角),若在矯正期間反而蛀牙總覺得有點得不償失。
齒質的部份比較是因為清潔的關係。因為清潔頻率增加,加上為了趕時間戴回牙套往往飯後急著刷牙,在這段期間牙齒本身是偏酸性的,這時候刷牙容易讓琺瑯質變薄、透色,若刷牙本身又比較用力的話影響更甚。就跟蛀牙的原理相同,唾液無法平衡口腔內的酸鹼,如果又剛好愛吃酸性食物或有胃食道逆流情況會更糟。因此也要特別注意,吃東西後過個十五分鐘再刷牙對齒質比較好。
牙根吸收和黑三角則是難以預防。畢竟矯正前誰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遇到?說穿了也只能賭一把,祈禱自己不會那麼倒楣剛好遇上。
不管戴的是什麼牙套,後續都得好好戴維持器才行。隱形牙套拆了以後至少要完整戴一年的維持器(也就是和牙套期間相同,吃飯才能拆下來),之後才能漸進從每天戴半天、兩天戴一天、到最後每週戴一次。這是長期抗戰,在決定要戴牙套的那刻起就得有跟它廝守終生(?)的覺悟。牙齒一直都是變動的,如果維持器沒有好好戴,後續牙齒還是會跑位回到本來面貌,屆時要再二次矯正是很勞民傷財的事情。
只能審慎思考後做出對自己最好的決定,然後堅持下去。
啊還有、不管有沒有戴牙套都要好好刷牙、用牙線,半年回診洗牙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