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睡前心血來潮,不知道現在我有多少哩程了?

中國信託出第一張ANA聯名卡辦到現在,至今已經四年多,也從一開始的白金卡、晶緻卡,一路往上辦到極緻卡和無限卡。算算也繳了不少年費給它。

一開始會踏入哩程坑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每年都會出國、搭的航空公司又很固定,覺得放在那裡也是浪費,不如給自己一個目標。在一頭栽進去之前都覺得好像沒有想像中難,也樂觀地想著換到一張日本機票就好,殊不知這是個一眼望去深不見底的坑啊。

在哩程卡普及之前,玩哩程通常都是有錢有閒或商務人士的消遣。本來嘛,哩程要集得快首先要飛得多;況且在聯名卡大亂鬥之前能集哩程的卡不多,比較知名的大概是花旗長榮聯名(現已改為國泰)和美國運通,這也是比較高消費族群的御用卡。在ANA聯名卡出來後,後續的大中華攜手飛亞洲萬里通匯豐華航等等陸續出爐,給沒那麼常飛的小老百姓多一些陸行選擇。

有些人蒐集哩程是為了轉售、有些人是為了公務出差時升等,我自己是比較傾向自用的。其實我飛機多搭長榮,照說大可以直接集長榮哩程,何況長榮的哩程還能拿來賣。然而考慮到長榮哩程兌換比例差,日本一趟需35000哩,ANA一趟17000哩到23000哩(淡旺季分別),幾乎是差到兩倍了!就算僅能自用也沒關係。

但是集哩程很辛苦,除了一開始的新卡禮或年費禮會有大筆進帳,後續都是靠刷卡、飛行一點一點累積。倘若不是很常刷大額,或者很常出國刷,那都會削減集哩程的經濟效益。頭已經洗下去是沒辦法了,但如果在城外猶豫要不要跳進來(?),我會覺得要先評估自己的消費習慣:會不會年刷超過四十萬?刷外幣的頻率跟金額有沒有到一半?夠不夠常飛,或者飛得遠不遠?這三個問題的答案至少要有一項符合,不然還是現金回饋比較實際。挑一張順眼的卡,看是LINE PAYPI錢包,可能回饋率都比較高。畢竟哩程是那種時間到了沒換到就是0的東西,何況多數哩程卡都要付年費,而且通常還不便宜。

開始集哩程後我幾乎荒廢了其他信用卡。除了像微風微風卡有打折這種外,可說是所有開銷都集中火力刷哩程卡。即便如此也是花了點時間才湊到日本的機票,正打算收手之際發現換票才真的是一門大學問。聽說ANA的票算是好開的了,在查了很多資料爬了很多文後覺得去一趟日本總歸得花兩萬哩,那還不如多跑幾個地方。畢竟開一張台北到東京要兩萬哩,中間再加兩段國內線也是兩萬哩啊,這麼好的機會當然不能放過對吧?於是在去年此時安排了一段旅行,搭ANA聯營從台灣飛東京、東京飛大阪,再由大阪飛回東京、東京回台灣(會排大阪飛東京主要是因為ANA沒有大阪直飛台灣的選項)。原本計畫是關東關西飛飽飽,沒想到燕子颱風攪局以後我的行程大亂,大阪也沒有去成。班機臨時被取消、整趟拉掉後還一度出現東京回台灣的班機一起被消失,人在異鄉真的有點崩潰。回台灣後旅平險這部份還因為我沒有冒著風雨另外想辦法到大阪不予賠償,在萬念俱灰的此時ANA通知退回一萬哩/人作為補償,總算是讓我的心情好了一點、也算是此次意外中唯一的一件好事吧。本來兌換機票時是一人兩萬哩,退回一萬哩後等於是半價兑票、或者可以說是買一送一了。雖然就結果論來說我最終只飛了台北—東京來回,但情況許可的話我還是會推薦可以多飛一趟國內線,除了可以解日本國內線成就(通常是聯營的飛機,喜歡蒐集踩點的航空迷更不容錯過!)、假設真的去不成(例如我的這種情況)還能得到相應的補償,怎麼算都不會虧。

自此之後對ANA的印象大好,也是在此之後、規劃美國行程時心一狠加辦了ANA的無限卡。本來有極緻卡已足夠應付日常生活與日本行程使用,但JCB卡出了日本台灣後的接受度不算高、之前去香港也是多數只收VISA、MasterCard,考量到可能會刷幾筆大筆的(例如住宿、NBA和機票等等),還是備著一張VISA比較好用;加上金額大的話累積哩程也比較快,因此還是咬著牙加辦付了貴貴年費。因為搭長榮豪華經濟艙可以拿聯盟哩程、加上刷卡本身也有哩程回饋,這一趟算下來也累積了不少哩程。

於是登入帳戶一查:不得了,嚇了我好大一跳。默默來到了12萬哩,足夠我換兩張紐約來回機票或者六趟東京了。果然是條不歸路,機票換了一次之後就會有下一次,次與次之間的時間可能還縮短許多。

看來明年似乎可以再飛一趟長程喔

給我回應: